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

快樂的秘訣──彰顯你的父母

乍看標題的連結,也許你會覺得很突兀。這幾年,我一直在思考這個連結的真意,至今,感覺才慢慢理出一點頭緒。

幾年前,參加一個兩天的工作坊,帶領的林世儒老師,一方面教導學員跳很奇怪的葛吉夫神聖舞蹈,一方面也提及德國海寧格大師創立的家族系統排列理論。他說,海寧格擁有驚人的能力,可以在很短的期間內,就點出案主的問題根源。

第二天,團體的凝聚力與默契增加,很多學員開始分享自己的生命議題,那些每個人的坑洞與傷痛。世儒老師給的建議很標準,總是說「彰顯你的父母」。

當下的我,覺得很不以為然!畢竟,每個人始至童年,承接來自父母的傷害千種萬般,哪可能單靠那麼簡單又怪異的一句話當藥方?

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,探索自我,就一定要回溯,才能找到解答。這一點,應該是無庸置疑的。

問題是,如果父母給孩子的影響是負面的,甚至有些父母施加孩子言語、情緒、身體或性的暴力,要孩子如何彰顯父母?這些人,是否一輩子都很難快樂起來?

周鼎文的新書《愛與和解》,清楚點出了親子關係(相對其他人際關係)的特別處:
親子之間永遠無法平衡,因為父母給了我們最珍貴的生命,而我們永遠無法生下父母,這是天生的不平衡。
施與受的天生無法平衡,是親子關係的難解處。

周鼎文提出了系統排列的觀點:
但是,我們可以像他們一樣,把生命傳給我們的孩子,同時盡力孝順父母,這便是一種生命流動性的平衡。
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的書《台北爸爸,紐約媽媽》,吞血含淚地說出身為人子的悲哀:
地獄,就是別人。但當中最靠近地獄的一種別人,就是家人。
自由意志與血肉牽連先天不容,這件事早就被存在主義者識破了。
兒子的自我與父親的剛愎,是無法共存的。但這種不得理解的衝突無路可出,連爭辯,甚至殺父都無法解決。
除了自我放逐,流浪到另一個場域,去做一個沒有來歷的鬼魂。或者像哪吒一樣,割下你自身的骨頭還給你的生父,剜出你全身的肌肉還給你的生母,只有把血肉都銀貨兩訖付畢還清了,我們再無瓜葛,你才能真正脫離血緣的牽連與家族的枷鎖。
陳俊志這本自傳書,露骨且完整剖析了自我,是我見過最超級勇敢的靈魂。

但他對父親的怨與恨,始終沒有出口,甚至痛苦到想要把自己的骨與肉挖出來,還給父母,也無法還清。

最後,還是靠著父親的死亡,帶來了和解。陳俊志寫道:
和父親的拔河到了終點,死亡帶來了不用解釋的和解。死亡崇高於一切,在死亡的面前,所有其他渺小無力。
但是,他會因為父親往生就解脫了嗎?他會快樂嗎?

時任公共電視總經理的馮賢賢,在該書提序的話,說得很貼切:

童年決定一生(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.),自己的命運竟然與父母纏繞在一起。家族的苦難會不知不覺繼承的,除非你有大智慧去超脫它。然而,多數人都做不到。

你很勇敢,但你的勇敢背後,有太多的脆弱。

我希望你開始走出那無法控制的騷動,讓你自己不要再整日惶惶不安。雖然燒灼的靈魂可以驅動創作,但是你需要找到寧靜的能力,才可能獲得內心真正的寧靜。

寧靜的力量來自何處?我的理解是,依照家族系統排列的觀點,先不談彰顯,至少要先與父親和解,才有可能。

周鼎文點出了其中的關鍵:
當父母給予我們生命,讓我們可以來到這個世界,這已是父母給我們的最好禮物。
如果父母給了我們更多的照顧,要看成,那些是額外給我們的。
如果一直認為父母做得不夠、不好,其實是在自己心裡創造了一個黑洞,陷入失望和無法滿足的狀態,甚至會影響一輩子
按照系統排列的論述,父母是一個家庭系統的中心,就像太陽系裡的太陽。如果父母不是父母,每個子女的繞行軌道都會因此偏失而不穩定,甚至陷入毀滅的黑洞中。我們可以看到,一個家庭若父親過度孱弱,孩子可以無由地頂撞或貶低父親,這個家庭一定是失衡的。

每個人都有缺點,父母當然也不例外。在成長過程中,父母可能會帶給孩子很多負面的影響,造成孩子日後的麻煩,甚至成為人生的重大課題。

孩子若是自己有自覺,發現問題的根源,初期常會先責怪父母,甚至會希望父母改變。但是,記得一定要讓父母站在父母的位置上,尊重父母的序位,否則會破壞系統的引力,並且在自己的心裡,創造了一個黑洞。

幾年前,母親住在台北,大姊來探望她。姊姊愁苦地向媽媽抱怨,小時後被賣為童養媳,在養父母家遭到很不人道的對待,「為什麼妳當時不把我接回家?」「為什麼生了我,又不管我?」

母親當時很生氣,還罵了姊姊,很無奈地說「我還不是被賣做童養媳,那時候大家都這樣,是命啦!」

有天晚上靜坐時,心中生起了對母親的無盡思念。

我觀想著,母親三個月大時,就被賣為童養媳,吃大伯母的奶長大。大伯母自己也有孩子,媽媽小時恐怕沒被疼過,愛過?想去讀書,又被二伯父禁止。一生操持家務,勞苦憂心,還好有個疼她的老公,尊重守護她一生。

我想起,曾經問過母親,「大伯母往生時,你會難過嗎?」

嬤媽說,不會難過,那時晚上要守靈,感覺很害怕。

一句話,道盡了很多心情。

以往,曾經責怪母親,給了我那麼多負面的東西,一些我想要改又很難改掉的思維與習慣。

但重新經過理解後,我知道,母親自己原本就不是擁有很多愛的人,哪能給出無條件的愛?她生活的背景那麼艱難,能活下來就不錯了,哪能奢言良好的教養?何況她蠻愛孩子的,即便那不是你能接受的方式。

總之,我相信也認同,媽媽已經盡其所能地,做她能力範圍內的最大努力了。

當我慢慢改變自己的態度,不再苛責母親,甚至感恩母親的所作所為後,我心裡的某個部分變得比較柔軟,而且比較能夠享受生活中單純的快樂。因為,至少,我把力量用在對的地方了。

有次去探望大姊,她的情緒依然會巨幅擺盪。我問她,「你還會怪媽媽當初沒有接妳回家嗎?」

姊姊說,「媽媽都往生了,還談什麼責怪?」

我很欣慰,對姊姊說,「媽媽不在了,就讓我們姊弟彼此關心吧!」

《愛與和解》有一段話,很值得我們靜靜思考:
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行為,就否定了父母的身分。
真正的幸福,是從尊重父母如是的樣子而來。
希望父母變成另外樣子的孩子,是無法真正快樂的,所以有些人永遠保持在抱怨或做夢長不大的狀態。

6 則留言:

  1. "真正的幸福,是從尊重父母如是的樣子而來。"
    我想,這句話是否可以延伸到其他關係中:只要是在關係中,就要彼此尊重如是的樣子。

    我對於這個「如是」比較好奇,作者有加以解釋嗎?我想這詞應該有更深層的含意。

    hua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ua

    你說得很對,只要是在關係中,
    就要彼此尊重如是的樣子,
    才能維繫幸福的互動。
    所謂關係,包括和父母、子女、兩性、手足以及自己的身心關係。
    之所以特別強調和父母的關係,因為那是所有人際關係學習的原型。
    系統排列認為,建立成功婚姻最重要的基礎,是「尊重彼此的父母與家庭」;而能夠享有金錢的最大關鍵,則是「與母親關係良好,且能尊重父母」。很特別卻很深刻的觀點。
    周鼎文是修佛的,所謂「如是」是佛經用語,也就是「如他本來的樣子」之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這篇文章我看了好幾遍感觸很多,也慢慢咀嚼內容中給予的啟示,因為我也常為這些關係帶來困擾,原生家庭和結婚後的家庭,以前的傷痛延伸到現在的摩擦,我想這些真的是一門功課,而我還在學習 美智

    回覆刪除
  4. 美智

    你擁有自覺
   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
    你定能走出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與摩擦
    更加認識自我 更有能量
    活出亮麗自在的人生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