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

掌握人際溝通的三個要素,創造雙贏

基本的EQ技巧,是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。

人際溝通的技巧,則是要在顧及雙方的心情下,再談事情,同時兼顧三個面向的平衡。這樣的基礎下,溝通的效果會比較積極、正面,且比較能夠創造雙贏。


換言之,人際溝通的三個要素,是自己、他人和事情。自己,指的是了解「自己的困難、想法和情緒」。他人,指的是能夠同理「對方的困難、想法或情緒」。

探索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,而享譽全球的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( Virginia Satir)指出,當我們面對壓力時,會出現5種習慣性的反應或求生存的姿態,也就是5種人際溝通的型態,包括討好、指責、超理智(電腦)、打岔及一致性。

慣於採用討好型溝通方式的人,在人際溝通的三要素裡,忽略了「自己」的那一塊。也就是,忽略了自己的想法、情緒或困難,而只關注「他人」的困難、想法或情緒,以及討論的事情。溝通的三要素裡,缺了「自己」這一個立足點。


討好型的優點,是關心別人,對別人的需求敏感。

至於討好型的缺點,為了維持很無助、軟弱的身體姿勢,討好的姿態,需要耗費龐大的能量,容易引起很大的焦慮。這類型的人,容易有低落的自我價值。長期,甚至會產生很多身心的不適症狀。

慣於採用指責型溝通方式的人,則是明顯忽略「別人」那一塊(別人的困難、想法及感受)。


指責型的優點,是表面上的自我肯定。

這種型態的溝通方式,在公司或組織的會議當中,最為明顯。這樣的溝通場合裡,老闆或上司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,下屬的那一塊往往被忽略。而且,事情能否順利完成,才是首要的考量。

指責型溝通型態的缺點,很容易經歷內在的孤單感,甚至失敗感。身心上,都會有許多的後遺症。

電腦型的溝通者,則是同時忽略了自己和別人(困難、想法和感受),只注意「事情」的部分。他們避免有任何的感覺 ,甚至刻意否認感受,於是,就感覺不到任何的威脅了。


電腦型的優點,是很理智,可以就事論事。

至於缺點,由於內在情感刻意要保持冷靜,決不慌亂,很容易無形中消耗很多的能量。內心深處,會經歷「被阻隔的能量流動」。長期下來,身心的後遺症不少,包括容易出現分泌性乾枯疾病(包括黏液、淋巴及其他腺體癌症)、心臟病發、背痛等。心理上,容易出現強迫心理、社交退縮、僵直不動等。

有個親戚,就是很典型的電腦型溝通者。你知道他很有愛心,但他從不表達。和他互動,就只能很正經、嚴肅地討論事情。你會覺得,他很像一個冷漠的教授,根本就不是你的親人。甚至經過互動後,你會感覺,自己總是很差勁。

打岔型的溝通者,不僅忽略自己和別人(困難、想法和感受),也忽略了事情。他們在溝通時,會岔開原來的主題,談論另外一個話題。這樣,可以使自己和別人往來時,把威脅移開,或是讓自己跟威脅的存在,有一個隔離。


和打岔型的人互動,有時會覺得有趣,富有創造力。但就打岔者的內在來說,很容易出現疏離感、無力感及脫離現實感。長期累積,在身心及行為上,都很容易出現一些負面症狀。

一致型的溝通者,自己、他人和事情, 三者同等重要,都沒有被忽略。


他們承認威脅的存在,面對並兼顧所有的有關因素(尤其是感受) ,並且在威脅當中,負起責任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

他們發出的訊息,每一個部份,都朝向同一個方向。所說的話,和臉上表情、身體姿勢及聲調,都呈現一致的和諧。

一致型溝通者,內在情感的表達流暢,與言語一致。他們的內在和諧、平衡,呈現高自我價值感。生理情況健康良好,行為上則是有活力的、有創造力的、獨特的、有能力的。

實務上的統計,一致型的溝通者,大約僅佔5%的比例;討好型的最多,約佔50%;指責型次之,約佔30%;電腦型約佔15%;打岔型最少,只有0.5%左右。


如何轉化前四種壓力因應模式,慢慢轉變為一致型的方式?

依據薩提爾的「增加」理論,薩提爾並非要求一個指責型的人,不要指責;超理智的人,放棄他的道理。而是強調,在他原本擅長的模式中,增加其他模式的長處,使他在面對壓力時,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可能。

例如一個討好型的人,先要學習輕鬆地看待一些問題(打岔的優點),不要把人際間的不愉快災難化。接著,學習以理性的態度,來分擔人我間的和諧責任(超理智的優點),支持自己的原則及想法。同時最重要的,也能表達自己的不愉快和委屈(指責型的優點),不必刻意犧牲「自己」的那一塊。

在親子關係中,由於父母擁有的權力較大,很容易出現指責型的溝通方式。

例如孩子考試考得很差,父母很容易在第一時間,直接採用責罵,甚至責打的方式來應對。尤其是在那當下,父母的心情若是很差,更容易出現失控的場面。

但是,指責型的父母,當下可能發洩了一部份自己的情緒壓力。但不能同理孩子的困難、想法或情緒,甚至還對孩子造成情緒傷害。而且,對考試成績差的事實,也沒有任何的幫助。很明顯,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溝通方式。

根據薩提爾的溝通理論,這時父母要學習的,是給自己除了指責之外,新的選擇方式。

「自己」的這一塊,要先學會把強烈的負面情緒,用健康、沒有副作用的方式冷卻下來,這是最基本的情緒管理技巧。我們可以轉移去做其他事,至少先不做反任何反應。等到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,可以學著:據實跟孩子說明自己的擔心,擔心孩子功課太差,以後會沒有出息,過苦日子等。

指責型的最大罩門,是忽略了「對方」那一塊。

所以,指責型的父母,要試著去同理孩子的感受,試著去理解「考試考得不好,孩子內心也會很難過」,就不要再苛責或叨念了。不妨看看,能不能找出孩子進步的部份,說些好話,提升孩子的情緒。

接著,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想法,幫助孩子找出,面對考試的實際困難所在。

試著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!和孩子討論,是不是最近,有甚麼生活或情感上的困擾?平時,有沒有作課前預息,以及課後複習?上課,是不是容易分心?和孩子討論,是不是需要去補習?

最後,父母要學習鬆動自己的價值觀,學習放心及相信,孩子的功課,一定會沒問題,只是現在仍做不到。如果孩子真的不是讀書的料,也要試著找出孩子的天賦強項,幫助孩子,轉移到功課之外,屬於自己的另一片天空。

最近讀了天下子雜誌一篇文章,介紹萬里亞尼客蛋糕創辦人吳宗恩的故事。吳宗恩國小、國中都是全勤,對功課很認真,但成績一直很差。國中畢業後,他選擇去麵包店當學徒,在那裡,他找到自己的天賦才能,興趣高昂,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,最後還到法國留學。後來成功創業,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