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

硬木和軟木:大自然的智慧

以下這段引述文字,出自湯姆.布朗三部曲之一的《松林少年的追尋》。這本書,敘述作者湯姆布朗和好友瑞克,在森林裡學習和體驗的過程及心得。裡頭充滿很多有趣的經歷,更有深刻的心靈探索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,適合和學齡的孩子共讀。


宇宙及大自然,是所有知識的起源。作者一生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,慢慢成為一個生命的智者。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硬木,在沉重的大雪中挺立,用身上的枝條聚集落雪,看誰能承受最多的重量。它們既不彎腰,也不讓步,若無法挺直站立,只得斷裂。

森林滿是枝條在沉重壓力下,斷裂的聲音。枝條大聲地從樹幹上折斷,在樹叢中墜落到地面。大自然正在修剪她的樹林。

軟木,在積雪的重量下點頭,心甘情願地彎腰,強韌而不斷裂。它們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生存。彎到近乎斷裂之際,就甩掉積雪,彈回原處,重新聚集落雪。

我必須以同樣的方式,面對生命中的暴風雪。

從硬木之中,我學會有時我該挺身站立,毫不退讓,讓經驗來修剪自己。

有時面對不可避免的壓力,我該彎腰讓步,好讓自己能彈回原處,以便面對新的一天。

我是硬木,我是軟木。

我是萬物,萬物是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去年下半年開始,母親不良於行的雙腳,愈見孱弱。有天晚上,從客廳到臥室,一段不到10公尺的路,拿了四腳助行器,走了(撐了)快2個鐘頭後,整個身體累得開始抖動。我和看護於心不忍,過去要扶她,被她嚴詞拒絕。到床邊只剩一步之遙,母親又硬撐了半個小時,最後,自己摔躺在床上。

一向剛烈的母親,好似森林裡的硬木,正在和生命賭一口氣!

終於,臨界點到了,母親最害怕的情況出現,她終究站不起來,也無法行走了。

母親的意志,開始潰堤!先前仍耳聰目明、身體硬朗的她,健康很快就急轉直下,先是吃不下飯,繼之神智開始不清,整天嘟囔著「人生沒有意義了!」

我很難過,勸慰母親:「媽,你好好的活著,我們會照顧你!只要能夠看到你,大家就會很高興的!」

沒多久,母親被送進台大醫院!白血球指數始終居高不下,醫院用了最好的抗生素,指數反飆高到三萬多。台大用盡了各種辦法,始終找不出原因。住院不到50天,就往生了,得年89歲。

其實,我心中清楚,再好的醫療照顧,也救不回一個不想活的人。

母親就像森林裡的硬木,承受不住生命中的暴風雪後,她始終如一,不願低頭彎腰,最後就被大自然修剪,斷落回歸塵土。

沒能勸服母親轉念,認命地多活一段時日,始終有點遺憾。但想到母親的剛烈,帶點悲壯,反欣賞她的氣魄!那是她自己的選擇,是命。

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,發現承襲自父母,傳統客家人「硬頸」的精神成分頗重。遇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壓力,傾向單獨、直接面對,不會轉個彎,換個心念或方式,也不懂得適時求助。雖也能淬礪一些生命韌性,但內心的傷痕也頗為沉重。

現代社會的暴風雪,和先民面對大自然的窮山惡水,基調已經大不相同。環境的快速變遷,人際關係的複雜曲折,自非昔日可比。誠然,困難要迎頭面對,但面對的技巧,需要智慧和彈性,就像森林中的軟木,懂得彎腰,但依然強韌而不斷裂,這是生存必需學習的善巧。

以親子關係為例,我的父母很傳統,他們設定了一套不容跨越及挑戰的框框,只要你在框框內,你就是乖孩子,被肯定。但你若試圖要挑戰他們設定的界線,就會被無情的圍攻追剿,終至遍體鱗傷。

問題是,我們無法用學來的19世紀知識,面對20世紀的生活,更無法以此來教導孩子,面對21世紀的挑戰。

自己初當父親的前幾年,慣用沿襲自原生家庭的方式,來對待女兒:說理多,而同理少;不自覺使用權威的方式,發現效率很好,但親子關係往往暗潮洶湧。

及至年紀稍長,經驗稍多,發現舊有的模式行不通,慢慢就調整了自己的態度。

讀到一篇文章,那是我很喜歡的義大利心理學家亞瑟.喬拉米卡利博士所寫,談到和二個女兒互動的智慧,讓我更懂得要在親子關係中,適時當個軟木的角色:

有時候,我已經知道甚麼決定,對她們來說是最好的。但我知道,我的角色,只能幫忙她們整理出一些備選方案,然後等她們為自己做結論。
雖然有時她們的決定,可能和我心裡希望的不一致。但是只要我知道,那麼做對她們的健康或安全不會有危害,我會選擇尊重她們獨特的行事方式。

慢慢的,我很少使用到身為父親的權威,也很少對孩子說「不」,除非我認為孩子的決定,會影響到她們的「健康」或「安全」,並會對孩子解釋我的想法。

這樣的改變,是很大的,也是逐漸修正而來的。當然,親子之間的品質,絕對是非常良性的。

重新翻閱心理學大師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的自傳,給我不小的理解。

馬斯洛提出了「需求階層論」,讓他成為人盡知名的大師,影響力從心理學界,跨足到教育及管理學界。他一向是學校內票選最受歡迎的老師,且曾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,聲望崇隆。

但是,馬斯洛後來開的課,卻遭到班上三分之一學生的激烈挑戰,甚至以極不禮貌及侮辱性的行為,讓馬斯洛極為難堪。

後來,馬斯洛以將近50歲的年紀,接受心理諮商,並從其中發現,自己對周遭的環境和人,充滿了不自知的憤怒。

原來,身為心理學界的泰斗,當面對生命中的暴風雪時,也無法自滿於現有的架構,也要懂得改變自己,才能迎向挑戰,重新出發。

余德慧教授以榮格的思想為基礎,分析人的原型:

人的原型,是居於陽和陰的對立消長之間,是在破和立之間,是在「安身立命」和「變化莫定」之間,是在「人」和「狼」之間。

原來,人本來就是硬木,也是軟木。

4 則留言:

  1. 原來,人本來就是硬木,也是軟木。 我很喜歡這樣譬喻

    美智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重新看了自己這篇文章,覺得實在是很棒!
    這麼說,會不會有點自戀?
    湯姆.布朗的書,讀起來真是太舒服了,
    好像在武陵農場走桃山瀑布步道時,
    大口地吸著天然的芬多精一樣的心情。
    作者和他那個莫測高深、獨自在荒野修行了
    60幾年的師父「潛近狼」,
    擁有的人生智慧,讓人不勝嚮往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這篇文章真的很棒!我也一讀再讀,想去吸取文中的智慧。
    美智

    回覆刪除